我婆婆做飯就特別難吃。
我發現她做飯從來不思考。說難聽點就是不用腦子。
比如做飯之前要先考慮一下:今天幾個人,做幾個菜,冰箱有什麼菜,應該備多少菜,用多少肉,多少米,水放多少。
她沒有。
她幾乎每次都是一股腦切完一個白菜或者一大塊肉,也不考慮能不能吃完,或者把剛買的面條全部下到鍋里去,隨便放點調料煮煮,或者隨便炒幾下就出鍋了。
一般人在菜出鍋前,是不是得嘗下味道怎麼樣,鹽多了還是少了?味道淡不淡?然后根據情況調整一下。
她不,她覺得飯就是用來果腹的,而不是用來品嘗的。你覺得好不好吃不重要,她覺得能吃就行,能吃飽就行。
所以每次她做飯,十有八九都特別難吃,要麼鹽多了鹽少了,要麼煮多了煮糊了,或者味道特別奇怪特別奇葩。所以每次她做飯都剩下好多。吃了吧,實在難以下咽,扔了吧,每次都這樣,太浪費了。
因為做飯這件事,我跟我老公說了很多次,郁悶了好久,也比較痛苦。我知道她做飯辛苦,也不好意思說她。有時候我寧愿餓著,或者叫外賣,或者自己吃零食,都不想吃我婆婆做的飯。
其實做飯不好吃還是其次,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她做飯使用變質的食材,二是處理食材不干凈及餐具洗不干凈。
做飯不好吃可以少吃或者不吃,起碼吃不死人。但是像發芽的土豆不能吃,變質發霉的食材不能用都是大家懂的常識吧?但是在我做完月子,我發現我婆婆一直偷偷用這些變質的食材做飯,而且在我說了她幾次之后還不聽……我是純母乳喂養……
在我跟我老公哭訴著讓她回去,我老公又說她幾次,她才算徹底不用了。我真的有點搞不懂她的腦回路:如果害怕浪費,為什麼每次買菜不少買點,這樣不變質還新鮮。她每次都是一大袋子土豆青菜或者一大捆蔥這樣買東西,她覺得好像撿了個大便宜,可是因為變質扔掉的都有一小半甚至全部忘了用都扔掉,到底是賺還是賠?
買菜錢是她出的,我也不好當面發脾氣,知道她也是出錢又出力,但是確實也是出力不討好。這件事我是真的生氣了。人節儉也得有個度,畢竟不能拿我和孩子的生命當兒戲。
我婆婆是在我懷孕九個多月過來照顧我的,之前我一直拒絕她過來,害怕生活習慣不同有矛盾,事實也驗證了我的擔憂。后面臨產到坐月子,一直到現在,她都在我家幫忙,彼此都在慢慢磨合適應,帶孩子真的太累了,如果不是她幫我分擔一些,可能每天能不能吃上飯都是個問題。我也很感恩她對我們的幫助,所以雖然發生了很多不愉快,我也沒有跟我婆婆撕破臉吵架什麼的。有利有弊吧。
好像有點扯遠了。
可能是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不一樣吧。
因為我媽做飯就特別好吃,所以我對口味的閥值(閾值)正常偏高。我幾乎不挑食,如果不是難以下咽我也不會不吃。而且我討厭浪費,不喜歡剩飯。
我媽覺得做飯很重要,菜好吃很重要,她也很享受做飯的過程。
比如她會言傳身教,教我怎麼做好一道菜:應該怎麼備菜,怎麼洗,怎麼切,按照什麼順序下鍋,放什麼調料,煮多久比較好吃。
延伸開來,就是水龍頭不要開太大,容易濺水還浪費水,什麼季節吃什麼菜,購買食材不要買太多,買多少做多少吃多少……
年輕時候的我,對于做飯和收拾家務不屑一顧,覺得自己牛逼的不行,覺得我是要干大事的人,這輩子不可能把自己陷在家庭瑣事中。所以我媽每次教我做菜,或者讓我旁觀她做菜的時候,我都覺得不耐煩,覺得她小題大做,她重男輕女,她老古董。
直到我結婚生子,直到我每天的生活都落在菜米油鹽醬醋茶這種小事兒上,才知道我媽從生活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智慧有多麼重要:家里干凈整潔心情會變好,做菜好吃幸福感會提高。
在我懷孕和月子期間吃著婆婆每天做的難以下咽的黑暗料理,在我流著淚吃著我媽親手包的餃子和下的番茄雞蛋面時,我才懂得,媽媽的味道是什麼味道。
我也才明白,為啥我老公從來不吃番茄,從來不吃豬肉,有好多忌口,如果從小我媽做飯也那麼難吃,估計我也挑食。
我知道我婆婆除了做飯不好吃家務收拾不好之外,她其實是個難得的好婆婆。所以做完了月子,我有空基本都是自己做飯,自己收拾房子,自己給寶寶洗衣服。
雖然我出嫁前基本沒有下過廚房,但是在我媽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之下,我做的菜還挺好吃。隨便炒個菜,幾乎不難吃。
而我每次做的菜,我老公和我婆婆都會狼吞虎咽的吃完,我老公也不再喊著不吃這個不吃那個了。我自己也挺有成就感幸福感。
其實很簡單,就是認真對待做飯這件事,多嘗試,多思考,學會總結經驗教訓,尊重別人的意見,有上進心,明白做菜好吃很重要,而不是只為了填飽肚子。
其實,做飯哪是僅僅做飯呢?治大國若烹小鮮,古人誠不欺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