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愛吃的人就不會做
親戚的娃,超級愛學習,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全班第一,直到考大學考出來縣城狀元。
爹媽從來不要他進廚房,飯都煮好端到手上。
別家的娃,家長需要敲打:「要學習!不要光曉得吃!」
他需要父母敲打:「不要光學習,要多吃點飯哦!」
這個娃不挑嘴,但也沒啥好食欲。
有一天,他媽下了一碗面給他,他覺得特別難吃,但也說不出來哪點難吃,就在碗里把面挑得像漿糊一樣,慢吞吞,半小時也吃不完。
當爹的覺得:怎麼這麼啰嗦呢!拿過筷子來一嘗:背時的!搞忘了放鹽啊!你啷個不說呢!
常常是大人去上班時,叮囑一句,「早飯要吃完哈!」
他就愁眉苦臉,攪啊攪啊,端著海碗,一直到大人中午下班,冰冷的一碗才勉強吃進了肚子。
話說有一天,太陽從西邊出來了,娃決定要給自己炒一個雞蛋來吃。
于是到廚房去打雞蛋(從沒進過廚房手眼不協調):
開一個雞蛋,噠一聲掉地上!
再開一個,噠!
噠!
連續4個雞蛋掉地上,哇的一聲哭出來!
從此一輩子再不進廚房了——這個娃在我家吃飯,吃到菜好吃也會多來幾筷子,但說不出來哪點好吃,夸都夸不到點子上,吃紅燒魔芋鴨子吃完了給我點評一句:「這個雞還不錯。」
一定要自己做飯,那就是自熱米飯。
一定要自己炒菜,番茄炒蛋。
這就是,家長勸飯的下場——不愛吃的人一輩子都學不會做飯!
我的女兒思思小時候,食欲不振。
吃一口,吐半口,一小碗飯上桌,半個鐘頭吃不完。
婆婆外婆常常圍著她勸飯:「再吃兩口!乖!再吃兩口嘛!」
看到親戚的前車之鑒,媽媽的解決辦法是:既然不愛吃家里的飯,那帶她出門去吃好吃的呀!
每次接放學,帶思思去吃個新品種。
有時候是試試甜品。
團購了幾張咖啡館的甜品券,去吃榴蓮班戟,吃芝士蛋糕,吃水果沙拉....
有時候去吃港式茶餐廳,去吃菠蘿包夾牛油,皮蛋瘦肉粥,腸粉!泰國的酸辣湯也不錯的哈。
有時候去俏江南(那時候還在),那兒的菜做的比較好看。
再來個街頭的,山東煎餅,卷大蔥的那種!甜水面,何師燒烤,腦花兒!
酸辣粉...火鍋也不錯的哈,親,一起試試去嘛。
思思最愛皇城老媽樓上的豬油拌飯。
以上是很多天分別吃的,成都不是一天可以吃完的。
那時候媽媽是個月光族,每個月工資都要見底的。
老闆是建筑公司出來的,從老家拉扯了一大隊人出來打工,剛開始每個月發工資,後來回村大家都罵他:「跟到他干一年都沒存到錢回來!」
後來老闆改變了發薪模式——60%工資留到年底發。
這真是個德政呀。
放學接了思思,在公園里玩單杠,我問她:思思,你餓不餓?
思思謹慎回答:「餓會怎麼樣?」
如果媽媽說:餓就回家吃飯。
那不餓,一輩子不餓。
大多數時候媽媽一個老虎跳,提出:「餓了我們就去吃啥啥啥...「
思思連聲說:餓了,好餓呀!
感覺天下的吃貨是一家。
思思對新鮮的東西來者不拒,吃到嘴巴里,會驚奇的睜大了眼睛。
吃過的菠蘿包,走到另一家分店,一入口馬上就曉得。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她吃飯興致勃勃,再不要人勸。
湯圓我喜歡買兩種,紅糖的,玫瑰的。
思思只喜歡一種,紅糖的。
有一天,紅糖的湯圓吃完了。我就煮了玫瑰的。心想:「都是紅的嘛!」
思思早上挑起一個,咬一口,嘆口氣:「媽媽,我喜歡紅糖的。」
媽媽糊弄的說:「哦,我碗里頭是紅糖的,你吃這個嘛!」
挑給她一個玫瑰的企圖魚目混珠。
思思咬一口,再嘆口氣:「媽媽,紅糖的是吃進去有點粘粘的,有點牙都張不開的感覺。」
她同情的看了我一眼,意思是,「好可憐的媽媽,連紅糖湯圓都吃不出來。」
早上睡在被窩里,思思給我說,「想去法盟,想吃鍋邊饃。」
我驚奇的說:「鍋邊饃有啥好吃的,沒有啥味道呀。」
我當時,每周末帶小朋友去學法語,上了課就帶她吃館子,這鍋邊饃就是一家館子的,2塊錢一個。
思思仔細的給我分析:「鍋邊饃吃的不是味道,是一種感覺。米醬就像紙一樣薄的,放在嘴里一下子就化了。」
媽媽退下了: 她長大了去寫美食公眾號吧。
等到思思比煤氣爐高,要教她做飯,就很容易了。
媽媽有習慣,在外面吃飯時會仔細分析作料,看它到底放了啥。
思思有習慣,吃完好吃的要總結一下口感,恨不得做個筆記。
媽媽煎個雞蛋,會點綴剁椒和蔥花。這樣好看!
思思煎個雞蛋,會撒點酸菜,完全是無師自通。
吃餃子要用大紅浙醋,
蒸螃蟹要肚皮朝上,
蒸魚要滾水上鍋,
豬油和菜油混合炒菜更香,
這些,都是一個吃貨的基本修養。
讓一個沒有口腹之欲的人做飯,
要把吃貨的基本修養進行科學解析,口頭傳授,
那當然是難上加難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