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11歲那年,有一次我媽有事不能按時回家,于是把鑰匙給了她的朋友,讓她給我做頓晚飯。
她這個朋友姓關,關姨問了問我媽我愛吃啥,我媽說愛吃燉豆角,菜家里都有現成的。于是關姨就做了燉豆角。
我到家之后吃了那頓飯感覺很是尷尬。
首先,放了不少醬油,黑乎乎的。
其次,放了很多的姜。
第三,姜和肉切成一樣大的片。
我吃了幾口豆角,有點咸,就想吃點肉下飯,結果咬一口,是姜。咬一口,又是姜。都被醬油弄得黑乎乎的,根本看不出來哪個是肉哪個是姜。
我這回知道他兒子為什麼那麼瘦了。
如今我也三十出頭,做飯經驗也不少了。
但我還是沒想通,關姨是怎麼把姜和肉做得那麼像……
我就很愛吃,後來又找了個愛吃的媳婦。我倆每天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吃什麼,怎麼吃。
我這人有個毛病,就是每次在家吃飯時,愛總結菜做得怎麼樣,無論這菜是我做的還是我媳婦做的。
剛結婚的時候我媳婦做飯非常缺乏常識,比如拿老抽當生抽放,每次菜都是黑的。剛結婚頭倆月我沒好意思說,後來說了兩次她馬上就改了。一來二去這些知識都知道了之后,現在做飯絕對是一把好手。
我做飯的時候也經常挑自己毛病:這個菜炒時間長了……這個豆瓣醬放少了點……
雖然我覺得這不是啥好習慣,但對廚藝提升真的有幫助。因為導致菜難吃的,有時就是那麼一兩個步驟不對,只要改正了就能好吃。
但有些人是不能接受任何批評的,自我檢討也是不可能的。
我自打步入社會之后,就經常和身邊的同事探討廚藝,其中已婚者居多,無論男女。
至于未婚的,能討論廚藝的就很少。
其中有一位42歲的姐,經常問我:你跟你媳婦今天晚上打算吃啥呀?
我有一天好奇,問:你總問我吃啥干啥?
她說:我兒子有點瘦,看你們兩口子都挺壯實,參考一下……
還有兩個大哥都五十出頭,我們仨經常討論菜品的做法。
比如有一天:
大哥A說:紅燒肉得用紅燒醬油調色,我最愛用XX牌的。
大哥B說:放醬油干嘛,熬糖色就可以了。鍋里放點油然后加糖,熬好了再下肉。
我說:連提前熬糖色都不用,先煸五花肉,然后直接一把糖進去繼續翻炒,等顏色上好了肉也炒好了,加湯就行了(從網上學的方法,還挺好用)。
之后的結果是:
大哥A熬糖色做出來的紅燒肉深得他女兒的喜愛。
大哥B學會了更簡單的熬糖色方式,做飯更容易了。
我知道了用什麼醬油做不熬糖色的紅燒肉,我老丈人非常喜歡這種。
做飯其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。
興趣,決定學習的積極性。
愿不愿意學習和實踐,往往決定廚藝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