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是想當然+家庭因素占比重的原因
舉個例子——
在帝都和一個室友合租的時候,
本人經常做一些家常菜和室友一起吃,在開始的時候他表示自己非常不愛吃肉和魚,覺得肉有怪味…
作為一個肉食動物,我那是理解中透漏著相當不理解了,肉肉那麼好吃,為啥會有怪味???
秉著試探的想法,我做了紅燒肉(狗頭),這廝吃的那叫一個歡實,我了個擦,不是說不愛吃肉嗎?旁邊那盤蒜蓉油麥菜你咋不怎麼動筷子?
于是有空的時候我又陸續做了咖喱雞、紅燒豬蹄、羊蝎子、清蒸鱸魚……這貨每次吃的都很歡實,讓人詫異得不得了。
經過思考 ,問了下之前他說不愛魚和肉的問題,人家回答:
家里父母做的肉就不加蔥姜蒜,不浸水不用調料預處理,什麼淀粉抓一下喂一下底口更是不存在的(他說圍觀的時候,不知道做菜前我在那忙忙活活對肉干什麼,他們家都是切了直接下鍋)ORZ…
然后大學食堂剛好遇到坑的,外賣也秉承「肉和魚不好吃有怪味」的邏輯,基本都是素或者肉炒XX(在東北,這也是素菜!)
然后還對我買了生抽、老抽、味極鮮、蒸魚豉油、海鮮醬油等等表示困惑,為啥買這麼多醬油,說不是一瓶醬油就夠了嗎???
我用關愛智障的眼神告訴他,吃吧多吃點,可憐見的孩子,要知道我做菜功力也就一般,遠遠不如我的父上大人,本人父上大人做菜那才叫一個絕,過年親戚聚會,都是歡呼露一手的存在。
然后這貨悟了,原來不是肉和魚有怪味,是他家里傳統方式處理不到位,比如:清蒸鱸魚簡單吧?一條魚、一蒸、一潑油、一豉油,但是很多人沒get到——
魚得在流動水下處理干凈殘留血
得用蔥姜花椒水浸泡一會,中途翻面
得用廚房紙巾擦干后改刀
得均勻在魚身上擦上豬油
得鋪好蔥姜絲后用筷子架在盤子上蒸
蒸的中途得倒掉筷子下蒸出來的汁
蒸完得潑一下燒熱的豬油
最后才倒上蒸魚豉油,大功告成。
按照他的思路,就是洗干凈,劃幾刀,放上蔥姜,放盤子一蒸,然后放點醬油ORZ…那能好吃嗎?能好吃嗎!!!